What have you found for these years?

2010-08-25

文化衝擊 (現實與遊戲 Playing and Reality (1))

這本書終於看完了,距離上次提到這本書,應該是過了很久。
中間一直想要再寫一篇,然後看完時再寫個總結,結果還是拖到
看完了還是沒寫。趁這個機會趕快寫一下,讓這告一段落。

怎麼說呢,或許文摘之類的編排方式,難免就會像這樣反覆
提到自己已經提過的論點。畢竟任何東西都是源遠流長,
如果不是一次系統性地撰寫,難免得不斷重複提及曾經提過的事。
去掉這點的話,我覺得這本書確實算是值得一讀,或是說,
這大概是因人而異?至於上篇提到太過一廂情願的部份,
後面這樣的感覺就淡了許多,我不知道是我被說服了,
還是本來後面就比較少把話講得那麼肯定,比較多的保留語氣。

我不知道該怎麼好好地談這本書,因為我的感覺有點複雜,
也因此寫出來的說法也顯得有些混亂。但我想至少可以歸納幾點:

1. 如果所謂精神分析師,真能如作者所描述那樣來行事,
那也確實是相當偉大,需要承受非常多的精神壓力,
同時面對許許多多不同情況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不斷保持理智,
也不能把個人情感刻意排除,這究竟該怎麼做?這種善意老實講,
我很難想像。

2. 我想我會很懷疑台灣有沒有這樣的環境。尤其根據書中對於成熟的
一些定義,我想以這個標準去看的話,根本沒幾個人是成熟的。
至少我想在台灣是這樣...又或許,其實仍然是數量的問題,不是比例。

3. 對於中間地帶、文化體驗、還有各種矛盾,這些說法令我深有所感。
我想引用幾段:

我認為最能夠條淺的第三種生活(有文化體驗或有創造力遊戲的地方),
則極端因人而異。這是因為第三領域是個人(嬰兒、小孩、青少年、
成年人 )在個別生存環境裡體驗的產物。這裡有一種千變萬化的性質,
跟內在私人心理現實和外在共有現實的現象性質不同。第三領域的範圍
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完全看真實體驗的累積而定。[0]
[...]
沒有愛也可以把小寶寶餵飽,可是沒有愛或沒有關心的照顧,就無法成功的
培養出一個新的、獨立的人類小孩。這個信任與可靠的地方是個潛在空間,
將來可以變成分離的無限區域,小寶寶、小孩、青少年、成年人都可以用有
創造力的遊戲填滿這裡,到最後這裡就會成為享受文化傳承的地方。

這個地方在遊戲和文化體驗裡有著一席之地,它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完全
取決於生活體驗
,而非遺傳特質。例如,有個小寶寶得到很細膩的照顧,
在母親逐漸跟小寶寶分離時,空出來的遊戲區域就豐富無比;相反的,
另外一個小寶寶在這個發展階段的體驗非常貧瘠,所以除了發展成內向
或外向的孩子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對後面這個體驗貧瘠的小孩來說,
潛在空間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裡從來就沒有任何信任感可言,當然更
談不上可靠,因此也就沒有隨意的自我實現。[1]

粗體是中文書就打粗體,斜體是我印象特別深的句子。
我想有一個重點是,以往我會認為所描述的中間地帶其實是內在。
但事實上,這些確實完全是受到跟外界接觸的經驗而不斷改變的。
而有些東西,也確實跟外在可以毫無關係。那麼,事實上我所說的
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是躲在這樣的中間地帶裡。 half-real, i guess.

也或許是我躲太久了,就在想打開窗戶透透氣時,總覺得受到了些
文化衝擊。於是我終於感受到了一些現實的痛苦,而不是那些其實
是發自我內心的痛苦。我不知道,反正都很不好受就是了...
只是忽然間發覺,我真的跟周遭環境有很大的脫節... 或許是那句
大隱隱於市吧。

[0] original page: 107
[1] original page: 108

0 retrie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



All texts are licensed under CC Attribution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