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da front-end design thoughts
Hi,
由於我的時間比較零碎一點,暫時還沒辦法很有系統地
閱讀現有程式,並思索是否有個周詳的設計方式。所以
想在這邊丟一點想法出來,看看大家是否有什麼想法?
現在 agda 是用 emacs 做 front-end, 如果要跳脫這個模式,
似乎是得重新設計 front-end 與 back-end 的協定。
現在 http 正大力(誤),因此第一個浮現在腦裡的,
也就是把這樣的協定做在 http 上。極端一點,
就可以有個 browser based agda front-end, 用 browser
寫 agda 之類的。就像很多 virtual private server 的廠商,
也有提供跑在 browser 上的 terminal, 讓你就好像用
ssh client 登入你的 virtual server 那樣。
另一方面,如果做在 http 上,我會希望可以做在 Hack 上:
這是模仿 ruby 的 rack, 而 ruby 的 rack 則是模仿 python 的 wsgi.
他大概的想法是,由於我們可能會有各種 http server,
也會有各種 web framework/application, 因此如果要讓
所有的後者跑在所有的前者上,直接溝通會導致產生
n * m 種組合。但如果中間有個 hack 做橋接,http server
針對 hack 來寫,web framework/application 也針對
hack 來寫,這樣頂多就只需要 n + m 種組合即可。
整個 http request 進入後端的流程大概會像這樣:
request -> happstack -> happstack hack handler ->
hack -> web framework adapter -> web application
因此畫成圖可能會長成這樣:
http server A -> A handler -> hack -> web framework C adapter -> ...
http server B -> B handler _/ \_ web framework D adapter -> ...
其中 handler 和 adapter 的部份,如果 http server 或
framework 直接支援的話,就不需要額外寫。
同時,hack 的介面非常單純,一個 Application 就是:
type Application = Env -> IO Response
Env 裡面記錄了 query path, query string, request method 等資訊。
最笨的 hello world application, 不管 request 什麼,都回傳 hello world,
只要寫這樣:(from Hack readme)
hello :: Application
hello = \env -> return $ Response
{ status = 200
, headers = [ ("Content-Type", "text/plain") ]
, body = pack "Hello World"
}
另一個重要的元件,則是 Middleware, type 是:
type Middleware = Application -> Application
middleware 希望做到的是,像是 design pattern 中的
decorator pattern, 透明地讓 middleware 成為 application 的
任意組件。例如計算 Content-Length 的 application,
可以透過串接而使得原本的 application 不需要做此計算,
只需要組合即可享有自動計算 Content-Length 的能力。
content_length :: Middleware
他會從 target 中抽出 IO Response, 然後根據 body 計算 bytes,
再把 Content-Length 加到 headers 中,最後再吐出去。
於是我們只要做各種 Middleware 和 Application,
即可達到非常理想的模組化程度。
介紹大概到這..
如果把 agda front-end 做到上面,大概會長什麼樣子呢?
例如:
POST /session/begin
這樣告訴 agda front-end 需要一個新的 session,
如果允許的話,就給予一個有效的 session cookie.
Set-Cookie: agda-session=a-random-session-id
client 得知 session 開始後,就可以開始 parse 檔案:
PUT /agda/parse
Cookie: agda-session=a-random-session-id
...整個 agda 檔案內容
agda front-end 應該回傳什麼,需要看一下目前的資料格式...
後端的處理,或許大抵上可以這樣想:
1. 第一次收到 parse request 時,建立完整 parse tree
data ParseTree = ...
2. 每一次 parse 完,建立完整資訊
type ParseResult = (SourceCode, ParseTree)
3. 如果不是第一次 parse, 則做 delta parse
source_diff :: SourceCode -> SourceCode -> SourceDiff
parse_delta :: ParseResult -> SourceDiff -> ParseResult
第一個 ParseResult 是上一次的 parse 結果,
藉此只針對有變動的部份做 parsing.
parse_delta previousResult
(source_diff (fst previousResult) client_input)
不想玩時,則叫 agda front-end 釋放資源:
POST /session/end
目前還沒細看 agda source code, 大概想到這裡。
有什麼想法嗎?
0 retrie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