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have you found for these years?

2012-03-10

《妄想代理人》

妄想代理人

昨天一口氣全看完了。怎麼說呢,果然今敏還是喜歡這種調調吧 XD
前面還好,從中間開始到最後面,又開始不斷用象徵和印象派的
表現手法...

雖然我不知道用印象派稱呼是否貼切,我的意思大概是開始不斷忽略
現實上的東西,同時把內心的獨白當成現實世界,使角色處於虛幻但
好像存在的地方... 到這裡,也沒什麼合理性可言了,不同角色的意識
還會交織在一起。

說實在,我還是沒辦法喜歡這種方式,儘管總覺得我大概可以理解
這種作法了。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重看《千年女優》,說不定是
可以看懂的吧。但就算看懂了,我還是沒辦法說會喜歡這種方式。
我還是覺得世界觀必須是穩定的,而不是可以依靠感覺或是意識
而去改變。

這不代表我喜歡寫實片,例如,我很喜歡《蟲師》,這完全不是寫實,
甚至可以說是偽科學 XD 這形容不是我想到的,只是我聽到這說法時,
覺得還滿貼切的。《蟲師》用富含想像力的方式去解釋各種民俗傳說,
這當然完全不是科學,但確實有像是偽科學那樣試著用很明顯不對的
方式去解釋一件很難解釋的事情。

無論如何,《蟲師》的表現前後是一致的,世界觀是穩定的,不會忽然
陷入某種意識的世界中...。然而《妄想代理人》跟《千年女優》一樣,
在某種時候,就會開始陷入只有象徵和印象的意識世界...。這讓覺得
《妄想代理人》前面還不錯的我,看到後面略覺不耐,只希望趕快離開
這樣的「妄想世界」,回到現實,把該解釋的東西好好解釋完。

但其實這也不表示我不喜歡意識流。例如《新世紀 Evangelion》後期的
低成本獨白,雖然我也覺得這不是很好的作法,但也沒有那麼排斥。
甚至我是很喜歡《FLCL》的,儘管這其實比 EVA 更加意味不明。

今敏的東西其實反而沒有那麼意識流,讓人覺得不知所云。我也不知道,
或許卡在中間會讓我覺得不夠乾脆吧。要嘛就好好地讓人搞懂,要嘛就
把所有的意識直接講出來,而不是用畫面和一些象徵性意義的符號或是
圖形來表達「感覺」。

《妄想代理人》確實拍得很好,很多小細節都處理得很好。以這種表現
風格而言,大概是沒什麼好挑剔的,只是真的不是我的菜。另一方面,
我比較喜歡前半段,雖然異常詭異,讓我想起《神霊狩/Ghost Hound
的詭譎,和《告白》的驚悚感。但愈看到後面,就愈有掀起的期待並沒有
被滿足的失落感。原來還是今敏那套啊,心裡這樣嘀咕著。

說來我今敏的片子我好像也看了不少,從《千年女優》,《Tokyo Godfathers》,
然後是《Paprika》最後是《妄想代理人》。除了《Tokyo Godfathers》外,
其他三片的風格其實都還滿接近的,是一看就覺得是今敏的那種樣子。尤其
《妄想代理人》的 OP 音樂跟《Paprika》也實在是很像....

《Tokyo Godfathers》的風格很明顯和其他的不同,是真正比較寫實的,
其實也是我唯一比較推薦的...。有機會的話想重看一次。我覺得其實很容易
感受到今敏的功力(如果這些片子的最大功勞算在他頭上的話),只可惜
比較合我胃口的不是很多。

另一方面,在看《妄想代理人》時,我也有想起《Mind Game》。硬要說的話,
應該是《Mind Game》比較意識流吧,我想?不,等等,怎麼說呢。我覺得
今敏的片子會讓我有種硬塞東西給我的感覺。我是不太喜歡這樣,我比較喜歡
單純的描述,然後由讀者觀眾自己去解讀的那種感覺。比方說,《妄想代理人》
最後給我的感覺是,喔,這角色終於解脫了。而《Mind Game》最後給我的
感覺,則是真的終於可以很暢快地結束(解脫)了!可能是代入感的差別吧。
這樣大概也很明顯可以表達出是口味問題...。

p.s. 有時候會覺得,日本片看多了雖然可能對想像力很有幫助,
但有時候也會搞得很病...。

0 retrie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



All texts are licensed under CC Attribution 3.0